中國社會科學網上海訊(記者 查建國 陳煉)9月13—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以下簡稱“國史學會”)、當代中國研究所、復旦大學共同主辦的“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與經驗”第二十五屆國史學術年會在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成員、當代中國研究所所長、國史學會會長金民卿,復旦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陳志敏出席開幕式并致辭。國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原副所長李正華,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副書記姚建龍,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王旭杰等出席開幕式。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副所長、國史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宋月紅主持開幕式。這次學術年會是國史學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關心支持下順利完成換屆工作后組織召開的首屆年會,成為國史學會開啟新篇章的重要開端與顯著標志。
與會學者一起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致國史學會成立30周年的賀信。大家一致認為,賀信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國史研究的高度重視,對國史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和重托,為新時代新征程國史研究和國史學會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進方向。
金民卿表示,政治站位的高度決定國史研究的廣度、深度。國史研究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牢牢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學術導向和價值取向,堅持好運用好“兩個結合”這一最大法寶,筑牢國史研究的思想根基。要聚焦新時代偉大變革的成就與經驗,深入研究闡釋黨在治國理政實踐中提出的一系列標識性概念和原創性理論,運用好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前沿技術,不斷推動建構國史研究自主知識體系。要站穩為人民做學問的立場,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堅守新中國史理論學術陣地,旗幟鮮明反對歷史虛無主義,響亮發出歷史正聲,做有情懷、有思想、有風骨的學問,為國家修史、為人民立傳、為時代明德。
陳志敏提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歷史性、革命性、開創性的成就,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堅實基礎與寶貴經驗,也為建設和平、穩定、繁榮、美好的世界提供了先進范例與智慧啟迪。國史研究需要緊扣時代脈搏,把握歷史方位,梳理改革歷程的階段特征與演進規律;聚焦實踐成效,加強改革經驗的總結提煉與理論構建;立足全球視野,闡釋改革實踐的價值理念與世界貢獻。國史年會是復旦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哲學社會科學與黨史國史研究重要指示精神的舉措。學校將繼續發揮相關學科優勢,致力于有組織科研與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為推動國史研究與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貢獻復旦力量。
與會學者表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經驗在于,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堅守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場,統籌改革發展穩定關系,堅持解放思想、守正創新。新時代新征程,要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改革開放各方面全過程,以經濟體制改革為牽引,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加注重系統集成、突出重點、改革實效,推動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國家治理和社會發展更好相適應,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強大動力和制度保障。
宋月紅在會議總結中表示,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不僅是體制機制的系統性重塑,更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飛躍,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堅實保障和寶貴經驗。深入推進國史研究特別是新時代史研究,要注重歷史研究與現實關切相結合,把改革開放放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發展之中,貫通性地深刻把握國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多學科研究交流融合,創新研究方法,開展有組織科研。
新一屆國史學會副會長、常務理事、理事以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及全國多家科研機構和高校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圍繞中國式現代化的歷史邏輯、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就與經驗、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產業發展、社會治理制度和體系建設、國史學科建設與發展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