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壅輨撔买寗影l展戰略對推動經濟發展、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新時代以來,黨和政府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科技工作的重點逐漸轉變為以自立自強為中心。通過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落實發展教育和聚集人才、組織重大科技項目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國際科技合作等舉措,創新驅動發展成效顯著,在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國家安全方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坳P鍵詞]創新驅動發展;自立自強;科技強國;科技攻關;科技合作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黨和政府在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做出的重大抉擇。2012 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1 月,中共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是我們黨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來做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對于我國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開啟邁向科技強國的新征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出10余年來,黨和政府從制度層面做出了大量部署,實施了一系列推進舉措,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目前,國內學術界圍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學理基礎和基本問題、新時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意義和具體實施策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評估體系和實施進展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但通過文獻分析發現,僅陳勁等對2012—2017年我國創新驅動發展與科技體制改革歷程進行了回顧與評價。因此,筆者對新時代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部署、推進與成就進行系統的梳理和評價,以期為新發展階段更好地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益借鑒。
一、部署: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科技自立自強是國家強盛之基、安全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既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科技工作經驗的深刻總結和高度凝練,也是應對當前環境變化、實現未來目標的戰略抉擇,還是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豐富和發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科學技術迅猛發展。與此同時,隨著世界格局的深刻演變,中國也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機遇與挑戰。新時代以來,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深刻變化,黨和政府將科技創新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圍繞做好科技工作、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做出了一系列戰略部署,為科技創新取得舉世矚目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強化創新驅動發展的頂層設計
為開辟一條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科技創新發展道路,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多次深入科技創新企業和科研單位了解發展實際,并提出具體指導。2013年2月,習近平在甘肅調研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緊緊抓住科技創新這個核心和培養造就創新型人才這個關鍵,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2016年5月,習近平在哈爾濱考察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單位時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必須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2020年10月,習近平在考察潮州三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時指出,企業要發展,產業要升級,經濟要高質量發展,都要靠自主創新。2022年6月,習近平在武漢考察科技企業時強調,我們必須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的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更大進展。習近平在科技創新企業和基層科研單位考察時的重要論述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指明了方向、增強了動力。
(二)完善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安排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一項宏大的系統性工程,需要黨和政府從制度層面做好安排與規劃。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制定出臺了一系列科技專項規劃,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保駕護航。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先后出臺。在這兩個文件的基礎上,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8月,國務院正式印發《“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該規劃是國務院確定的22個國家重點專項規劃之一,對我國未來5年科技創新做了系統謀劃和前瞻布局,是對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細化落實。此后,國務院及所屬部委陸續制定了《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21—2035年)》《“十四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基礎研究十年規劃》《“十四五”國家科學技術普及發展規劃》等專項規劃。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源于新時代國家發展的現實需求,各類科技專項規劃的頒布則為其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
二、推進:以教育、人才和科技創新作為重要抓手
教育、人才和科技創新是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抓手,也是科技強國建設的核心。新時代以來,黨和政府持續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不斷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積極發展教育、聚集人才,組織重大科技項目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努力構建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深入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力地推動了科技強國建設。
(一)加大科研經費投入
科研活動的開展和科技成果的轉化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因此,經費投入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和基礎。只有將經費投入作為科技創新的核心支撐,注重解決經費問題,才能推動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更多的重要成果,提升國家的科技實力和國際競爭力。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錨定科技強國建設,逐年增加科技創新經費支出,旨在推動包括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眾多領域的重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高質量發展。據國家統計局初步測算,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2年的3.09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大研發投入國,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55%,超過歐盟國家平均水平?;A研究經費從2012年的499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1951億元,占全社會研發經費的比重為6.3%,連續4年穩定在6%以上。在經濟增速放緩、財政增收乏力的情況下,我國依然完成了到2022年全社會研發投入要占國內生產總值2.5%以上的目標規劃。同時,中國積極推進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的市場化和專業化,圍繞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管理方式以及科技評價制度接連出臺一系列重要改革方案,如《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等。政府部門通過制定相關政策規定,在科研項目申報、評審、執行等各個環節,實行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避免科研項目執行中出現不合理用款、貪污腐敗等問題,確??蒲许椖拷涃M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政府部門通過建立科研項目經費管理制度,嚴格執行科研項目的財務核算、審計和監督等措施,加大對科研項目經費管理的監督和檢查力度,確保經費的規范使用和科研成果的可持續發展。新時代以來,中國通過不斷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推進市場化和專業化管理,加強監督和檢查,保障了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
?。ǘ┥罨萍紕撔麦w制機制改革
科技創新需要包容、開放、市場化的環境和機制,只有在合理的體制機制支撐下,才能更好地推動科技創新,更快地適應經濟社會的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保障。中共十八大以來,為持續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落實政策措施保障,全國各地、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堅持以改革促創新,最大限度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科研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第一,深化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改革。為更好地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加大對企業等市場主體的支持力度,鼓勵其在科技領域進行投入和創新,并充分發揮社會力量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加強了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改革。第二,推動科研機構改革,加強對科研機構的績效評估和管理,將重點放在整個科研生態環境的優化上,建設更為開放、高效、協同的科研體系,提升基礎研究水平。第三,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善知識產權法律制度,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提高知識產權意識和侵權成本,保護科技創新的權益。第四,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打造更為開放、具有包容性的科技生態環境,吸引境外人才和資本,打造有利于創新創業的市場環境。
(三)落實發展教育、聚集人才舉措
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實施人才強國戰略。2007年,中共十七大將人才強國戰略與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確立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三大國家戰略,并寫進了黨章。2022年,中共二十大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一體部署,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苯逃⒖萍?、人才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關系。優質的教育可以為人才的成長提供堅實的基礎,而人才則是促進科技創新的主要推動力量,同時科技創新又不斷推動教育和人才的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從要素驅動更多地轉向創新驅動。創新活動本質上是人的活動,創新驅動本質上是人才驅動,人才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重要的方面。人才是第一資源,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新時代以來,黨和政府以教育興國、人才強國戰略為抓手實施了一系列積極舉措,以提高教育水平、培養引進更多高素質的科技人才,為科技強國建設、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保障。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教育事業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經費投入。2023年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公布的《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2022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61329.14億元,比上年增長5.97%。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持續加大對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著力提高學校教學和管理水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不斷加大對作為發展經濟和解決就業問題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職業教育的支持力度,提升職業教育的地位和發展水平;不斷加大對高校的支持力度,持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2016年,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引領性和標志性工程的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簡稱“雙一流”)工作啟動。2017年,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這是旨在努力提升中國高??蒲袑嵙蛧H影響力的重要舉措,對于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此外,黨和政府還通過優化教育體系、建立人才培養機制、改革人才評價機制、規范人才流動機制、制定人才激勵機制、完善人才引進機制等措施來培養和吸引高層次人才。近年來提出和推進實施的人才計劃有“強基計劃”“雙萬計劃”“珠峰計劃”等以及海外留學人員回國創新創業計劃,為推動科技創新提供了堅實的人才保障??萍既瞬抨犖椴粩鄩汛螅邪l人員總量從2012年的325萬人年提高到2022年的超過600萬人年,多年保持世界第1位。
?。ㄋ模┙M織重大科技項目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為遏制中國崛起勢頭、遲滯中國現代化進程,2012年以來,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向中國出口高科技產品和關鍵技術,并加強了對中國的技術出口審查與管制,同時限制人才引進,試圖通過“小院高墻”等方式,加緊對中國進行技術封鎖。例如,美國政府禁止向中國出口高性能計算機、高端芯片、航空發動機等重要技術,以涉嫌違反管制規定為借口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等中國科技公司進行制裁。面對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黨和政府積極推動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創新科技項目組織方式,建立完善科技創新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全社會整體創新效能,組織重大科技項目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
重大科技項目具有前沿性、復雜性和系統性等特點,其所涉及的領域、學科和行業均十分廣泛,需要充分發揮各方的專業優勢,多方合作完成。組織重大科技項目可以集中資源、協同創新,推動科技創新。在當前高速發展的全球科技競爭中,是否占據關鍵核心技術制高點被看作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水平和國際地位高低的重要標志。黨和政府清醒地認識到關鍵核心技術是等不來、要不來、買不來的,必須加快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組織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近年來,中國在5G通信技術、芯片、人工智能、生物科技、高端裝備制造等關鍵領域開展了自主研發、攻關和應用推廣。為了提升國家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同時也為重大科技項目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供能力保證,黨和政府積極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組建國家實驗室、重組國家重點實驗室體系??傮w而言,組織重大科技項目、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是黨和政府應對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技術封鎖而采取的積極舉措,也是加快我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ㄎ澹嫿▏H科技合作新格局
推進科技自立自強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戰略支撐,但自主創新絕不意味著中國關起門來搞創新。習近平指出:“科學技術是世界性的、時代性的,發展科學技術必須具有全球視野”,“我們強調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搞研發,一定要堅持開放創新”。我國一直致力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廣領域的國際科技開放合作新格局。第一,加強與國際組織和各國的科技創新合作。我國不僅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國際核能機構、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等的成員國,還與眾多國家和地區開展了廣泛的科技創新合作。比如,我國與美國、以色列、歐盟等國家和地區簽署了系列科技創新合作協議,共同研究和發展新興技術;與英國、法國等國家在航空航天、環境保護、新材料開發與應用等領域共同開展了一系列大型科技創新項目。第二,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創新競爭。黨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國際科技創新競爭,在通過加快自主創新、扶持民營企業創新等方式提升國家科技實力的同時也鼓勵企業走出去,積極參與全球科技創新競爭。例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在5G通信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得了全世界的關注。第三,積極開展國際人才交流合作。我國與許多國家都簽署了人才交流協議,積極引進國際優秀的科技人才,并與多國高校、研究機構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大力推動職業培訓合作和技能交流。第四,鼓勵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同時并購國外優秀科技企業、成立海外研發中心,積極建設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平臺;實施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與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科技合作關系持續發展。在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糧食安全、維護人類生命健康等領域,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合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科技開放的大門將會越開越大,為世界科技進步和可持續發展做出更多更大貢獻。
三、成就:支撐發展和保障安全齊頭并進
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站在發展戰略全局的高度,就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科技創新格局實現歷史性、整體性變化。
?。ㄒ唬榻ㄔO創新型國家打造科技平臺
基礎研究是為了獲得關于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研究,雖然其成果往往無法直接產生經濟價值,但對于科學發展、技術創新、社會進步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基礎。新時代以來,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基礎研究,積極推動落實一系列加強基礎研究的舉措,并在數學、物理、化學、天文學、生命科學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多世界級的成果,為前沿技術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十余年來,全國各地方、各部門和廣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戰略部署,中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具體表現為科技創新成果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升,在前沿科技領域尤其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上取得眾多突破。
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公布的《中國科技論文統計報告(2022)》顯示,我國熱點論文世界占比持續增長,世界熱點論文數量首次位列第一;高被引論文數量繼續保持世界排名第二位,占世界份額提升近3個百分點。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從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2年的23.2件;專利合作條約(PCT)專利申請量從2012年1.9萬件增至2022年7.4萬件;2022年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47791億元,是2012年的7.4倍,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95%。在加強科學技術普及方面,公民具備科學素養的比例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2022年的12.93%。同時,中國在量子通信、人工智能、航空航天、基因編輯、5G技術、超級計算機等前沿技術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了許多重大突破,成為全球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之一。2016年,中國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量子通信衛星,成為全球量子通信領域的領軍者之一;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快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成為全球超級計算機領域的重要參與者;2019年,“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并將“玉兔二號”月球車成功降落在月球表面。一個個科技創新的成功范例告訴我們,只有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新局面。
?。ǘ榻洕鐣哔|量發展注入科技新動能
新時代以來,隨著我國人口資源紅利消退、全球科技水平提高、逆全球化趨勢加劇,中國需要通過科技創新來提升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結構升級、促進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為此,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企業加強技術研發,提升產品質量,并鼓勵企業向高附加值領域轉型。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逐步應用和發展,制造業發生巨大變革。中國積極應對這種變化,鼓勵企業采用先進技術、提高自主研發能力,并加強智能制造方面的投入。此外,在節能環保、數字工廠、智能制造等領域,中國的制造業也在不斷創新,致力于提升市場競爭力??萍紕撔聻橹袊慕洕鲩L提供了強勁的驅動力,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產業鏈價值鏈向上游攀升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也給世界其他發展中國家帶來了借鑒和啟示。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中國有機會在人工智能、5G通信、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里走在世界前列。與此同時,科技創新也正在推動醫療、教育、文化等傳統服務向數字化轉型,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例如,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醫療系統可以更準確地診斷和治療疾??;在線教育平臺可以讓學習變得更加便捷有效;數字圖書館和在線博物館為人們提供了更加豐富全面的文化資源??傊?,新時代以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為中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科技動能。
(三)為保障能源糧食安全和推進重大工程建設提供科技智慧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問題的加劇和能源需求的增長,黨和政府在積極推進可再生能源開發的同時,也加大了對傳統能源資源的開發利用。例如,在油氣勘探開發方面,中國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技術體系,包括三維地震勘探、水平井鉆探等技術,大大提升了勘探成功率,實現深海油氣、頁巖氣的開發利用。在煤炭行業,中國采取了一系列的技術創新措施,如清潔煤技術、煤制油技術等,提高了煤炭的能源利用效率和環境友好性。此外,中國還積極推廣新能源汽車,鼓勵企業研發新能源技術,加強電網智能化建設和新型核電技術開發,以支撐國家能源轉型和能源安全。清潔能源消費量占比由2012年的14.5%提高到2021年的25.5%??萍紕撔略谕苿又袊茉崔D型和支撐中國能源安全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在應對我國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供應壓力過程中,黨和政府加強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聚焦土地,加強種子研發攻關,著力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例如,研發更適應各地土壤和氣候特點的新品種、提高單產和品質、減少病蟲害損失,糧食單產由2012年的畝產357公斤提高到2021年的畝產387公斤。此外,科技創新成果被廣泛應用到農村能源、交通、通信等領域,推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建設,推動了數字農業和智慧農業等現代化農業模式的發展,培育了農業旅游、農產品電商等新興產業,為農村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促進了城鄉融合發展,提高了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萍紕撔略诒U霞Z食安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建設了許多重大基礎設施工程。在這些工程中,科技創新不僅提升了工程建設水平和速度,還促進了相關行業的發展。例如,在港珠澳大橋和川藏鐵路建設中,中國企業自主研發了大量的先進裝備和技術,提高了施工效率和質量,同時也推動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發展??萍紕撔略谕七M重大工程建設方面也發揮著關鍵作用??傊瑒撔买寗影l展戰略不斷為保障中國能源糧食安全和推進重大工程建設貢獻科技智慧。
?。ㄋ模榄h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方案
環境問題是制約中國高質量發展、影響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的重要因素,也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積極響應聯合國號召,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主動作為。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中向世界莊重承諾,中國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雙碳”目標。要達到“雙碳”目標,需要通過科技創新實現能源消費更加環保、更加節約。十余年來,科技創新在中國加強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積極推進清潔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開展了一系列針對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的技術攻關。通過綠色能源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如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新型核能等,有效降低了對化石能源的依賴,減少了污染物排放和溫室氣體排放對環境的影響。中國利用科技創新成果不斷加強環境監測和治理水平,通過使用先進的監測設備、傳感器等技術,實現了對工業生產、交通運輸等各個行業的全面監測和數據分析。同時,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優化環境治理流程,提高治理效率和精準性,改善生態環境。中國注重環保材料和綠色制造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將節能減排和環保作為制造業的重要發展方向,推廣應用綠色制造技術和環保材料,如水性涂料、節能燈具等,降低了制造業對環境的負面影響??萍紕撔略谖锫摼W、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應用,可以實現將廢棄物轉化為可回收利用的資源,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促進電子商務、共享經濟等新型經濟模式的發展,使得綠色消費更為便捷和普及。此外,科技創新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做出了貢獻。例如,中國的基因編輯技術被用于保護瀕危物種、培養優良物種等??傊?,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就顯著,為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科技方案。
(五)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筑牢科技防線
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價值引領。黨和政府始終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這一點也體現在利用科技創新推動藥物和醫療器械的研發上。例如,通過計算機模擬、高通量篩選等科技手段,快速、準確地篩選出更優秀的化合物和藥物,從而提高研發效率。在新藥研發領域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云計算等技術可以實現對藥物研發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和控制,從而有效降低研發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減輕人民群眾經濟負擔??萍紕撔略谒幬锖歪t療器械的研發過程中可以實現精準的定位和分析,提高質量的同時也可以加強安全性和有效性,從而獲得更好的效果。2020年初,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和政府立即組織開展疫情防控應急科研攻關,圍繞病毒的基因組測序、病毒傳播途徑和病毒藥物治療等方面進行研究,短時間內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科學技術在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方面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總體來看,新時代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成就顯著,為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筑牢了科技防線。
新時代以來,黨和政府的各項事業都取得了重大成就。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牢牢把握世界競爭新態勢,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持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取得了偉大成就,推動科技創新格局實現歷史性、整體性變化。同時應當看到,世界主要國家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依然十分激烈,中國在一些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仍存在著短板。新形勢下,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創新的新論述為指導,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下大功夫,努力搶占國際科技制高點,實現到2050年將我國建設成為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目標。
[作者簡介]杜博士,博士研究生,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吳宗法,管理學博士, 教授,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本文發表在《當代中國史研究》2024年第1期,注釋從略,引用請參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