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戰場擎正義 命運與共啟新章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中國貢獻及其時代意義
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赝?0年前那場大決戰,中國人民以其堅韌不屈的意志和巨大的民族犧牲,開辟并長期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成為抗擊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的中流砥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深刻指出:“面對侵略者,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徹底打敗了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捍衛了中華民族5000多年發展的文明成果,捍衛了人類和平事業,鑄就了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中國不僅為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決定性貢獻,更在戰中與戰后積極參與國際秩序的構建,并始終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不僅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斗爭史詩,也是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并肩捍衛歷史正義、維護世界和平、守護人類文明的共同記憶。銘記這段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中國將繼續從這場偉大的勝利中汲取維護正義與促進合作的深刻智慧,與世界各國一道,共同捍衛來之不易的勝利與和平,攜手開創人類社會更加美好的明天。
一、中國戰場奠定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基石
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人類歷史上規??涨暗膽馉帲瑧鸹鹣韥喼?、歐洲、非洲和大洋洲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從一開始就具有拯救人類文明、保衛世界和平的重大意義,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徹底粉碎法西斯稱霸全球的圖謀、奪取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終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最早揭示了法西斯主義的侵略本質,以巨大的民族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樹立起第一面正義的旗幟。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悍然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中國東北,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事變爆發的第二天和第三天,中共滿洲省委和中共中央即先后發表宣言,強烈譴責日本軍國主義強占東北,徹底揭露法西斯主義的非正義性與反人類性。中國共產黨積極組織開展東北地區抗日游擊戰爭。1932年4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布《對日戰爭宣言》,正式對日宣戰。在當時國際社會對法西斯主義的擴張性、殘酷性和野蠻性普遍認識不足,一些大國奉行綏靖政策的大環境下,中國人民率先高舉反抗的旗幟,以不屈的意志和堅決的斗爭向世界表明,面對侵略,妥協退讓無法換來和平,唯有斗爭才能捍衛尊嚴與正義。為擎起這面旗幟,中華民族付出了極其慘烈的代價。抗戰期間,中國軍民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按照1937年的比價,直接經濟損失1000多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5000億美元。中國在自身國力孱弱、工業基礎薄弱的極端困境下,堅決站在人類進步和正義事業一邊,以血肉之軀筑起了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東方長城。這種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堅定意志和崇高信念,為世界范圍的反法西斯斗爭注入強大精神力量和道義支撐,向全世界昭示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
中國開辟并支撐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略全局中的東方支柱。1937年,日本制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戰場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在長達八年的全民族抗戰中,中國戰場長期牽制和抗擊了日本陸軍主力和海空軍部分兵力,最高時,拖住日陸軍總兵力94%,使其深陷戰爭泥潭無法自拔,極大消耗了其有生力量和戰略資源,從根本上決定了東方戰場戰局的走向,并徹底粉碎了法西斯國家全球擴張的野心。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一方面將日本關東軍主力長期釘牢在中國戰場,使日軍“北進”侵蘇計劃化為泡影,幫助蘇聯避免了東西兩線作戰的危險,使其能夠集中力量應對西線納粹德國的進攻,對歐洲戰局走向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另一方面,中國戰場極大地遲滯了日軍“南進”的步伐,使其無法調動足夠兵力迅速推進其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的擴張,這為美、英等盟國在太平洋戰爭初期組織防御、調整部署并最終實現戰略反攻贏得了至關重要的戰略緩沖時間。這些事實充分表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絕非孤立的區域性戰爭,而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民的英勇戰斗和中國戰場的戰略牽制,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有效戰略協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關鍵支撐,為同盟國贏得歐洲和太平洋戰場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積極推動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為凝聚全球正義力量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面對法西斯這一人類公敵,中國從戰爭實踐中深刻認識到,只有構建最廣泛的國際統一戰線,才能凝聚起戰勝邪惡的磅礴力量。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不僅致力于推動建立國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更以寬廣的戰略視野,大力倡導建立世界范圍的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積極聲援和支持世界各國人民的正義斗爭。早在1938年2月,毛澤東在延安反侵略大會上就系統地提出了建立“中國的統一戰線”“世界的統一戰線”和“日本人民的統一戰線”的思想,這為中國推動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奠定了堅實的思想與理論基礎。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后,中共中央迅速作出《關于反法西斯國際統一戰線的決定》,明確提出“在外交上,同英美及其他國家一切反德意日法西斯統治者的人們聯合起來,反對共同的敵人”,正式發出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先聲。中國的積極倡導和不懈努力,最終促成了歷史性的成果。1942年1月,中、美、英、蘇等26個國家共同簽署《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形成。這一戰線的建立,將各個國家、各種力量的反法西斯斗爭匯聚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歷史洪流,為徹底打敗法西斯軸心國提供了堅強政治保障,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走向最終勝利的根本轉折點。
二、中國塑造和引領戰后和平發展新秩序
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開啟了全新的歷史征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主要戰勝國,中國在戰后的角色,實現了從戰時浴血奮戰的東方主戰場到戰后世界和平與發展堅定建設者的歷史性轉換,不僅深刻影響了戰后世界格局,更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當下,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持續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中國是戰后國際秩序的建設者和維護者。中國深度參與開羅會議、波茨坦會議等一系列重要國際會議,簽署《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確立戰后世界秩序法理基礎的重要文件,為戰后國際秩序的頂層設計作出了奠基性貢獻。作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及《聯合國憲章》起草國之一,中國于1945年6月26日第一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同時憑借在二戰中的巨大貢獻,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從法理上確立了在戰后國際體系中的核心地位。自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以來,中國始終是聯合國事業的堅定支持者和積極參與者,堅定維護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國際體系、以國際法為基礎的國際秩序、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基礎的國際關系基本準則,持續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回答了“人類向何處去”的世界之問、歷史之問、時代之問,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長治久安、持續繁榮指明了方向、繪制了藍圖。202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議,向世界進一步發出深入推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真摯呼吁,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文明力量、展現中國擔當。
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倡導者和維護者。新中國成立后,中國政府秉持聯合國憲章精神,率先提出“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五項原則以其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被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所接受,并被載入眾多重要國際文件,成為規范國與國之間關系的普適性準則。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忠實履行維護國際和平的莊嚴承諾,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第一大維和行動出兵國和聯合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自參與維和行動以來,中國軍隊累計派出維和官兵5萬余人次,常態保持8000人規模的維和待命部隊。中國積極推動通過政治對話解決國際爭端,在朝鮮半島問題、伊朗核問題、阿富汗重建、烏克蘭危機、中東沖突等地區熱點問題上發揮建設性作用。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面對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習近平主席于2022年鄭重提出全球安全倡議,倡導“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為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實現世界長治久安提供了中國方案。在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的當下,中國積極推動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深化拓展平等、開放、合作的全球伙伴關系,為世界持續注入確定性和正能量。
中國是戰后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和引領者。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依靠自身努力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改革開放以來40多年,中國累計使約8億人口擺脫貧困,提前10年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減貧目標。這不僅是中國人權事業的巨大成就,更從極大程度上消解了因貧困所導致的沖突與動蕩風險,為世界和平與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秉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始終把自身發展置于人類發展的坐標系中,積極同各國分享經驗、提供助力。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國際貿易和投資搭建了新平臺,為世界經濟增長開辟了新空間。2021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推動國際社會走共同發展之路,重申《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為構建全球發展命運共同體凝聚國際共識、貢獻中國力量。中國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積極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助力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提升在全球事務中的代表性和話語權。同時,中國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新開發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努力為全球發展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和資金支持。中國致力于將自身發展經驗和機遇與世界共享,為全球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選擇和重要動力引擎。
三、中國貢獻昭示人類未來光明前景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更為人類如何避免重蹈歷史覆轍、開創光明未來提供了深刻而恒久的啟示。
為捍衛國際公平正義提供了深刻的歷史鏡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進步戰勝反動的偉大勝利。這一歷史事實本身,為世界提供了一面映照現實、警示未來的寶貴鏡鑒,成為國際社會判斷是非、捍衛真理的重要參照。面對當時在裝備和國力上占據絕對優勢的侵略者,中國人民以不屈的意志和巨大的犧牲贏得了最終勝利。這一以弱勝強的光輝案例昭示了一個真理:決定戰爭勝負與歷史走向的終極力量,是人心的向背與道義的抉擇,任何違背人類良知的行徑,無論其一時多么猖獗,都必將遭到全世界愛好和平力量的共同抵抗,最終走向失敗。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和戰后國際秩序重要奠基者,中國天然肩負著捍衛二戰歷史真相、維護正確二戰史觀的莊嚴責任。面對各種否認、歪曲甚至美化侵略歷史的言行,中國抗戰的歷史記憶就是一面不容回避的警示牌,提醒著國際社會戰爭的殘酷與和平的珍貴。在國際關系面臨新挑戰的今天,霸權主義與強權政治陰魂不散,依然威脅世界和平。中國對抗戰歷史的鄭重紀念和對偉大抗戰精神的大力弘揚,正是為了履行自己的責任,喚醒和強化所有反法西斯國家人民的歷史記憶,共同構筑起捍衛世界公平正義的精神堤壩,確保歷史不被遺忘、悲劇不再重演。
為人類實現和平發展開辟了全新路徑。二戰的爆發,根源于部分大國訴諸軍事擴張和資源掠奪的發展模式。二戰后,中國從百廢待興到迎來民族復興曙光的偉大實踐向世界證明,走和平發展道路的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與歷史上一些大國依靠殖民掠奪與不平等貿易積累財富的軌跡不同,也與法西斯主義訴諸侵略擴張轉嫁危機的模式有著本質區別,新中國毅然選擇了和平發展的道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民用勤勞和智慧、持續的改革創新以及同世界各國的廣泛合作,取得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中國實踐證明,以和平方式參與全球分工與合作,完全能夠實現本國與世界的共同繁榮。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成功開創,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必然。沒有這場戰爭所成功捍衛的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就不會有中國式現代化,就不會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打破了“現代化=西方化”的迷思,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道路選擇,極大地提升了“全球南方”國家在堅持獨立自主的前提下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的信心。中國式現代化既造福中國人民、又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是中國將二戰后所倡導的和平共處、合作共贏理念內化于自身發展邏輯的重要實踐。
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中國智慧。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讓人類深刻認識到,世界各國的命運休戚與共、緊密相連。面對共同的生存危機和發展挑戰,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孤立主義和綏靖政策無法帶來和平,尋求絕對安全、奉行零和博弈只會加劇沖突,將人類推向災難的深淵。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歷史經驗證明,只有團結協作,凝聚最廣泛的力量,才能共克時艱,贏得未來。當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極端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冷戰”思維等不斷抬頭,正對戰后國際秩序穩定構成嚴峻挑戰。這些思潮與法西斯主義在底層邏輯上存在共通性,都源于一種狹隘的、排他的世界觀。銘記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光榮歷史,弘揚戰爭中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偉大精神,對于抵制當前“筑墻設壘”“脫鉤斷鏈”的危險傾向,具有重要現實意義。中國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正是在新的時代條件和國際局勢下,對抗戰勝利成果和歷史智慧的繼承與升華。它將戰時為求生存而建立統一戰線的思想,發展為和平時期促進全球團結協作的戰略藍圖。這一理念以及在其基礎上提出的一系列全球性倡議,為破解全球“四大赤字”、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新的系統性方案,為實現人類共同進步、守護人類共同未來,貢獻了源于歷史、啟迪未來的中國智慧。
作者:高翔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
來源:2025年第2期《外交》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