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時代,海外學界高度關注中國的僑務工作,圍繞僑務工作體制機制頂層設計和各重點僑務領域展開了研究。海外學者總體認為,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體制機制實現了系統性重塑,涉僑政策法規體系日益完善,僑務工作模式實現數字化轉型,僑務工作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當前,海外學界研究呈現出宏觀敘事與微觀考察相結合、區域國別研究與學科研究范式并重、跨國科研合作有所增加、認同支持與歪曲誤讀共存四重面向。新時代新征程,回應海外學界對中國僑務工作的關注,國內學界需要推進僑務理論與實踐研究有機結合,擴大中外學術交流與合作,努力提高國際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從而營造積極的國際輿論氛圍。
?。坳P鍵詞]新時代;海外中國研究;華僑華人;僑務工作
海外學界華僑華人研究由來已久。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孔飛力以世界歷史的廣闊視野考察了中國五百年移民史,詳盡剖析了華僑華人與僑居地民眾之間的動態調適。華人學者王賡武教授以東南亞華人為中心,以離散理論為視角考察了華人在東南亞的生存與發展。亦有海外學者圍繞歐洲、美洲等地的海外華僑華人歷史及其生存現狀展開研究,產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改革開放后,隨著華僑華人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受到廣泛關注,海外學者將研究視野拓展至華僑華人與中國的雙向互動中,考察中國僑務工作發揮的重要作用。
中共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僑務工作呈現出更為注重涵養僑務資源、培育文化認同和身份認同的新趨勢。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創造性地提出了“團結統一的中華民族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根,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夢”的重要論述,強調“把廣大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緊密團結起來,發揮他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積極作用,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重要工作”。此后,“通過機構改革的系統性重塑,進一步落實了黨對僑務工作的領導,有效整合了僑務資源,激發了涉僑部門內生動力,形成了上下協同、前后協作、內外協調的大僑務工作格局”。2022年10月,中共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要“加強和改進僑務工作,形成共同致力民族復興的強大力量”?;谛聲r代中國僑務工作的創新性發展和海外僑胞在中國國際戰略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海外學界對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研究熱情顯著提高。本文擬系統梳理與評介海外學者關于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代表性文獻,從“他者”的視角理解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發展變化,客觀認識相關研究成果的學術價值及其局限性,為講好中國故事、營造有利的外部輿論環境提供等學理支持。
一、海外學界關注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研究動因
作為聯通中國與世界的橋梁,海外華僑華人有效推動了中國和僑居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發揮了民間公共外交的作用。2018年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后,中國僑務工作體制機制實現了系統性重塑,僑務工作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ㄒ唬┲袊鴵碛袛盗魁嫶蟮膬S民群體
進入新時代,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出國留學深造或進行商務投資的新移民數量持續增長。至2023年4月,“海外僑胞總數逾6000萬,分布在世界近200個國家和地區”。同傳統的中國移民相比,新移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比較高,經濟和科技實力更為雄厚,在遷入地的選擇上也更加多元。2020—2022年,世界各國的人口普查數據中涉及華僑華人的部分,為了解和評估當前中國的僑情現狀提供了數據支持。
2021年5月,美國公布2020年人口普查結果,“顯示華裔約有427.2萬人(不含非法居留者和相當數量持有美國綠卡的華人)”。“在所有美國華僑華人中,75%是美國公民”。6月,澳大利亞公布當年的人口普查數據,顯示“華僑華人有1390639人”,“華人是澳大利亞的第五大族裔,占總人口的5.47%”。截至2021年12月,在英國和法國的華僑華人總數均約為70萬人,分別占該國總人口的1%和1.03%。2022年10月加拿大發布人口統計結果,華僑華人約170萬人,占總人口的4.7%。與歐美國家相比,東南亞和東亞地區的華僑華人總數和占比相對較高。2020年9月,印度尼西亞公布人口普查結果,“全國總人口為270203917人”,通常認為印度尼西亞華僑華人占總人口的3%—5%,據此推算該國華僑華人約為811萬—1351萬人。2020年,“馬來西亞人口為3245萬人,其中華裔馬來西亞公民占23.2%”。2021年6月,新加坡公布人口普查結果,“總人口為545.4萬,其中華族占75.9%”。2021年底,“在韓中國人總數為858747人”,占該國總人口比例為1.66%;“在日中國人有77.10萬人”,占該國總人口比例為0.61%??傮w而言,當前華僑華人的分布范圍很廣,主要聚居在東南亞國家,歐美等發達國家中的新移民群體正逐步擴大。
基于我國移民史和當前中國移民的數量,海外華僑華人對僑居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也是當前海外學界將研究目光聚焦于華僑華人以及中國僑務工作的重要原因。
?。ǘ┖M馊A僑華人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和僑居地的發展
21世紀以來,世界全球化進程持續推進,遷徙、寓居以及由此形成的移民網絡逐漸成為當代人的日常生活。隨著“逐夢留根”成為21世紀以來在中國人跨國流動進程中形成的常態,華僑華人逐漸將中國與僑居地動態聯系起來,推動了兩地的經濟與社會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海外華僑華人給中國帶來了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為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數據顯示,改革開放40年來,“海外華商投資所占外資的比例一直在60%—70%之間”。此外,華僑華人在中國科技事業和社會公益方面也貢獻巨大,如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就是在李政道等美籍華人科學家的建議下推動建設的。在公益事業方面,“改革開放30年來,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贈國內公益事業的資金總額已達700億元人民幣”。正如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歷史系的陳雪莉(即陳佩珊)所言,改革開放后海外華僑華人為中國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們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背后的主要力量,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的重要紐帶。
在推動中國邁向現代化的同時,海外華僑華人也有效促進了僑居地的發展。美國經濟學人智庫所做的研究報告顯示,早在1865—1869年,就有超過2萬名中國工人參與修建美國中央太平洋鐵路的工程,占項目建設勞動力的90%。截至2017年,華裔美國人在當地開設了超過16萬家企業,創造了約2400億美元的收入,并提供了130萬個就業崗位。此外,德國哥廷根大學經濟學系教授簡·普里貝和韓國高麗大學的羅伯特·魯道夫運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證明,華僑華人在僑居地總人口中的占比越高,該地經濟長期增長的態勢越明顯。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的尼古拉·米利洛維奇也認為,馬來西亞華僑華人的存在使中國和馬來西亞之間建立了牢固的經濟聯系,華商是中國成為馬來西亞第二大貿易伙伴的重要原因。
總之,海外華僑華人賦予了中國及其僑居地全新的經濟要素,增強了不同經濟體之間的動態聯系,有效推動了兩地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經濟影響力的擴大,海外華僑華人能夠進一步發揮其在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中的作用。
?。ㄈ┬聲r代以來中國僑務工作發生了歷史性變革
近年來,隨著國際移民流動趨勢的變化,有海外學者提出,人口的跨國流動已成為常態,“移民”和“非移民”間的界限日趨模糊。在世界移民普遍進入“流動的時代”,華僑華人不再確認某國或某地為其唯一遷居地,而是不間斷地進行跨國遷移和跨區域流動,呈現出從“落葉歸根”或“落地生根”到“逐夢留根”的演變趨勢。于是,如何維系他們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保持其與中國的情感聯系,正逐漸成為中國制定僑務政策、開展僑務工作的現實考量。
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創造性地提出了“根”“魂”“夢”的重要論述,提出:“希望僑務戰線的同志們堅持胸懷全局、堅持為僑服務、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僑心僑力同圓共享中國夢為主題,當好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的貼心人,成為僑務工作的實干家,最大限度把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中蘊藏的巨大能量凝聚起來、發揮出來,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斷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在2022年7月召開的中央統戰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時代愛國統一戰線的基本任務,指出要“促進海內外中華兒女團結奮斗,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匯聚磅礴偉力”。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完善港澳臺和僑務工作機制”。這些重要論述為加強和改進僑務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緊緊圍繞“凝聚僑心僑力同圓共享中國夢”的新時代僑務工作主題,加強和改進僑務工作,推動中國僑務工作發生歷史性變革。正如韓國全南大學政治學系博士金惠蓮等所言,中國已經構建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僑務政策制定與執行體系,為做好僑務工作提供了機制保障。
總之,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國的持續推進,中國僑務工作體制機制得到了系統性重塑。這些變革和成就是當前海外學界關注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重要動因。
二、海外學界對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整體評價
王賡武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僑務政策正逐漸成為一項全新的政策領域,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發揮著吸引海外華僑華人參與中國事務的重要作用。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僑務工作體制機制發生了深刻轉變,漸次形成了“大僑務”的工作格局。在海外學者看來,這些轉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ㄒ唬﹥S務工作體制機制實現了系統性重塑
隨著新時代中國僑務政策的調整,原有僑務機構設置已不再適應現有的形勢。2018年3月,中共中央印發了《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將國務院僑務辦公室并入中共中央統戰部(以下簡稱中央統戰部)。中央統戰部對外保留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牌子。調整后,中央統戰部在僑務方面的主要職責是,統一領導海外統戰工作,管理僑務行政事務,負責擬訂僑務工作政策和規劃,調查研究國內外僑情和僑務工作情況,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和社會團體涉僑工作,聯系香港、澳門和海外有關社團及代表人士,指導推動涉僑宣傳、文化交流和華文教育工作等。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海外華人華僑社團聯誼等職責劃歸中國僑聯行使,發揮中國僑聯作為黨和政府聯系廣大歸僑僑眷和海外僑胞的橋梁紐帶作用。不再保留單設的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海外學界對此予以高度關注。
新加坡管理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劉佳琪認為,新時代中國推進僑務機構改革的原因有以下兩點:一是為了適應中國僑務政策的發展變化;二是為了提升僑務工作的靈活性、避免各部門間的資源浪費。此次機構改革中,中央統戰部和中國僑聯分別承擔起了推進“海外統一戰線”和“僑務公共外交”的職能,成為僑務工作的實際執行機構。丹麥奧胡斯大學教授梅特·圖諾(以下稱為朱梅)分析了中國推進僑務機構改革的成效。她認為,通過制定積極靈活的僑務政策、推進僑務工作,中國政府在不挑戰他國主權、不引發他國政府擔憂的前提下,領導和管理僑務工作,創造了僑民管理的新模式。德國科隆大學博士卡斯滕·舍費爾則發現,新時代中國在僑務工作中建立了特邀反饋機制:受邀請的海外華僑華人可以就中國僑務政策提出意見和建議。例如,奧地利華僑華人聯誼會主席在中國僑聯中擔任海外委員,他曾向有關部門建議為外籍華人提供“綠卡”。這種民間與官方的雙向互動機制為中國制定科學的政策提供了幫助。正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教授劉宏和埃爾斯·范東根(即彤麗思)所言,中國在新僑務運行模式中已經對僑民管理的跨國邏輯作出了回應:海外華僑不僅是國家政策的接受者,而且是能夠在與中國政府的主動合作中受益的行動者。
總體而言,海外學者積極評價新時代以來中國僑務機構改革,認為這些改革措施重塑了中國僑務工作體制機制,在加強與僑民聯系的同時又有效避免了僑居地政府的擔憂,體現了科學性、制度性與靈活性的有機結合。
?。ǘ┥鎯S政策法規體系日益完善
進入新時代,僑務工作重要性日益凸顯,涉僑政策法規體系逐漸成熟。目前,海外學界對中國僑務政策法規體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關涉海外華僑華人的政策法規,對歸僑僑眷政策的關注比較少。
海外學界重點關注以下兩類新時代中國涉僑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完善:一是涉僑出入境條例和居留條例。美國賓州布魯姆斯堡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丁盛指出,中國政府通過制定和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出境入境管理法》《外國人在中國永久居留享有相關待遇的辦法》等法規政策為海外華僑華人到中國發展提供了便利,贏得了他們的認可和支持。劉宏等學者進一步剖析了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為引進海外人才制定的政策。他們認為,這些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實施為海外華僑華人回國發展提供了簽證、出境入境、居留等方面的便利。二是涉僑投資政策法規。新加坡安盛律師事務所駐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楊凱章指出,2024年11月,修訂后的《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印發,進一步拓寬了外資投資證券市場渠道,縮短了外國投資者戰略投資的鎖定期。這些措施為包括海外華商在內的外國投資者提供了政策便利。與關涉海外引資引智的僑務政策法規相比,新時代以來,海外學界對中國歸僑僑眷政策法規的關注較少。金惠蓮等認為,得益于中國政府積極的僑胞歸國政策,越來越多的華僑尤其是留學生選擇回到中國。通過制定與完善《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歸僑僑眷群體的合法權益得到了有效保障,這些政策利好為吸引海外華僑華人回國、加強其對中國的向心力提供了幫助。
總體而言,海外學者積極評價了新時代中國在制定涉僑政策法規中付出的努力,通過對具體案例的結構性分析挖掘了背后的現實動因及其長期影響。
(三)僑務工作模式實現數字化轉型
進入新時代,隨著數字技術在中國公共事務處理中的廣泛運用,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正不斷提高,僑務工作亦在實踐中大量使用了數字化治理技術。海外學者以此為視角展開了探討。
海外學者發現,數字技術的運用在提高政府處理僑民事務效率的同時亦對其國家認同產生了重要影響。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學者余海清等發現,移民通常會把他們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帶到遷入地。譬如,澳大利亞華人社區中的許多第一代移民主要依靠微信與在中國的親友以及華人社區成員進行交流、獲取中文新聞和信息。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張本澤豐等也指出,微信已成為美國華僑華人交流的重要工具。在這一背景下,數字技術正逐漸成為中國僑務工作的重要依托。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者肯德里克·陳和克里斯·奧爾登指出,中國政府運用海外互聯網網站成功向海外華僑華人傳播了自己的觀點,建立了一條面向海外僑民的“數字統一戰線”,在與僑民的互動中贏得了他們的認可。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安東內拉·切卡尼奧和丹麥的朱梅以新冠疫情期間中國政府通過微信與海外僑民溝通的例子來反映中國僑務工作模式的數字化轉型。他們認為,借助微信這一數字化軟件,中國政府在疫情防控期間成功地傳播了指導方針、相關信息和新聞動態,使數字化工作方式普及到了旅意華僑。還有海外學者以中國僑鄉的僑務治理為中心考察了新時代僑務工作模式的數字化轉型。例如,朱梅在與《哥本哈根郵報》記者王怡雯合寫的文章中,以浙江省青田縣為個案探討了中國僑務工作的數字化模式。她們發現,青田縣運用“警僑通”“僑海通”等數字政務平臺,依靠當地華人組織+數字技術建立了數字化的工作網絡,大大提高了涉僑行政工作效率。
總之,海外學者認為,進入新時代,以集成式數字政務系統和即時通信軟件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中國僑務工作中的運用,有效地提高了中國涉僑服務的工作效率,深刻地影響了海外華僑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
三、海外學界對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具體領域的研究
海外學界對新時代以來中國僑務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綜合考察,主要從數字技術時代僑務文化宣傳、僑務公共外交以及海外華裔新生代華文教育三個方面回顧了中國的僑務工作。
?。ㄒ唬底旨夹g時代僑務文化宣傳的研究
進入21世紀,社交網站和即時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國際移民與親友的聯系具有互動性和即時性的全新特征。丁盛指出,在日益重視國家“軟實力”的背景下,中國政府通過提升宣傳內容的精準性、組織國際中文媒體活動、建設中文傳播平臺等方式實現了中文傳播的“在地化”,有效建構了華僑華人的共同價值觀。這本質上是一種宣傳上的“國家在場”。因此,許多海外學者對新時代中國的數字化僑務文化宣傳展開了深入研究。
新西蘭奧克蘭大學亞洲學系教授葉宋曼瑛和博士尹航發現,新西蘭最大的中文門戶網站——天維網“國際新聞”欄目的內容主要來自新華社、中國新聞網等網站。借助互聯網技術,新西蘭華僑華人得以生活在“網絡中國”中??系吕锟恕り惖鹊难芯恳沧C實了這點。他們運用HNA技術追溯中國移民經常瀏覽的網站,大多是中國政府部門的官方網站或中國新聞網、人民網等門戶網站。研究表明,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提高了宣傳的質量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僑務文化宣傳的工作并不完全依靠中國的主流新聞網站,有關部門正越來越多地使用社交軟件。法國巴黎東大學的黃釗·亞歷山大(即黃釗)和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的王銳發現,進入新時代,借助推特這一社交平臺,中國外交部門通過轉發中國官方媒體的新聞、宣傳中國對外經貿合作、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以便對外“講好中國故事”。
總體而言,海外學者對新時代以來中國借助信息技術開展僑務文化宣傳及其效果給予積極評價。他們普遍認為,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大幅度提高了宣傳效率,使僑務文化宣傳在內容的即時性與豐富性上實現了突破。
?。ǘS務公共外交領域的研究
作為聯通中國與世界的重要橋梁,海外華僑華人在中國對外展示自身形象、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11年10月,國務委員戴秉國在全國僑務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要“拓展僑務公共外交”。進入新時代,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僑務公共外交作為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有機組成部分獲得了海外學界的廣泛關注。
海外學者認為,通過密切聯系海外華僑華人社團、加強中外經貿合作等方式,新時代僑務公共外交取得了新進展。劉佳琪認為,隨著中國越來越重視國家“軟實力”建設,華僑華人在“海外統一戰線”和“僑務公共外交”中的重要作用進一步凸顯。劉宏則認為,進入新時代,在中國積極的政策驅動下,僑務部門通過密切聯系華僑華人組織、促進技術和文化交流、支持海外華人社區發展等方式提升了中國的形象。正如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詹妮弗·布林克霍夫所言,僑務公共外交可以在很多方面做出積極貢獻,譬如,華僑華人一直致力于推動建立東南亞及其他地區的商業網絡,無處不在的中餐館也很好地傳播了中華文化。這些舉措有助于進一步提升中國形象、推動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還有學者以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探討了華人企業和華人協會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的作用。暨南大學學者任娜和新加坡學者劉宏發現,東南亞的華人商會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就致力于通過建立或更新跨國網絡來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并從中獲取了可觀的經濟收益。這種新的經濟形態有賴于東南亞華商的歷史資本和現實媒介作用,并進一步催生了新的跨國經濟結構。
總體來看,海外學者的觀察基本符合當前中國僑務公共外交的發展現狀。進入新時代,中國的僑務部門將僑務工作與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了華僑華人在對外講好中國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樹立積極正面中國形象等方面的橋梁作用。
?。ㄈM馊A裔新生代華文教育的研究
海外華文教育作為海外僑胞自主創辦的中華語言文化教育事業,被譽為華僑華人社會的“留根工程”“希望工程”“民生工程”。從功能作用上看,海外華文學校既是華裔新生代接受華文教育的學校場域,又是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增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平臺。
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教授郭世寶提出,在全球化時代,海外華人呈現出流動性、多樣性與連接性之全新特征。于是,作為第二代移民的海外華裔新生代如何參與跨國實踐、如何建構自己的身份成為學術界關注的重點。在此背景下,華裔新生代接受以華文學校為途徑的華語文化傳承教育有助于保持其文化身份。卡斯滕·舍費爾認為,華文教育在海外華裔新生代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他經過調研后發現,目前,奧地利7所中文學校都曾向中國有關部門尋求師資和教材上的幫助。與此相一致,加強中國人的根基和愛國主義教育是這些中文學校的主要目標。正如泰國格樂大學學者江雯霞等所言,中國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海外華文教育工作。每年,全國各地的優秀教師都會被派到國外開展華文教育工作。這些華文教學課程資源在豐富課程內容、提高課程質量的同時,也將中國主流價值觀潛移默化地融入其中。
海外學者總體認為,進入新時代,中國僑務部門為海外華文學校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與幫助。尤其是新冠疫情暴發后,線上教學等華文教育新形式涌現,提供相關優質課程資源是中國僑務部門推動的結果。
四、對海外學界相關研究的評價與思考
當前,海外學界對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研究視角豐富、方法多元,相關研究成果反映了海外學者獨特的學術旨趣和思維特色,為國內學界開展僑務理論與實踐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同時,部分海外學者的研究中亦存在著局限之處,需要我們仔細甄別并作出回應。
?。ㄒ唬┖M鈱W界關于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研究的主要特點
中共十八大以來,海外學界圍繞中國僑務工作展開了集中探討,相關研究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研究途徑上,宏觀敘事與微觀個案考察相結合 海外學界對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研究既有僑務機構改革、僑務工作模式數字化轉型、僑務政策法規的制定與實施等宏觀層面的議題,也有圍繞數字化僑務文化宣傳、海外華僑華人社會生活等研究主題開展實地調研、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微觀個案考察研究。相關研究為國際社會了解中國僑務工作的前沿動態提供了鮮活素材,對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研究也成為近年來海外華僑華人研究和中國政治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研究方法上,區域國別研究與學科研究范式并重 進入新時代,海外學界主要運用了區域國別的研究方法,通過梳理分析中國政府文獻和具有主流媒體背景的新聞報道來揭示中國僑務工作之獨特性與復雜性。近年來,海外文獻中也出現了許多運用經濟學、社會學、傳播學等學科研究范式開展中國僑務工作研究的成果。此種研究方法以各學科的獨特理論為支撐,嘗試從中國僑務工作體制機制改革和僑務工作實踐案例中提煉出具有普遍參考價值的理論觀點或行為范式。此外,亦有海外學者以歷史政治學、文化傳播學等跨學科研究視角來分析中國僑務工作,產出了豐碩的研究成果。
作者構成上,學術背景多樣化、跨國科研合作有所增加 從作者群體看,關注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既有來自知名海外中國研究機構的資深專家,也有來自非傳統中國研究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作者并不專門從事中國問題研究。他們之所以關注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是因為其之前研究領域中的中國元素正不斷增加。這一變化趨勢推動了他們在新時代后更多地將自己的研究專長與中國研究結合起來。這一研究動因凸顯了當代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的影響力正逐步擴大。與此同時,一個引人關注的現象是海外學者與具有中國背景學者的合作研究成果正日益增多。這種跨國、跨地域、跨學科、跨文化的科研合作有助于海外學者更好地理解中國在制定僑務政策、開展僑務工作中的內在邏輯,彌補其不足之處。
觀點傾向上,認同支持與意識形態的“立場預設”共存 大部分海外學者積極評價中國僑務工作,認為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體系和管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并對未來中國以僑務工作為媒介開展公共外交、“講好中國故事”的前景持樂觀態度。但也應當注意,一些海外學術機構或海外學者的相關研究受傳統大國博弈、地緣政治矛盾與沖突之影響,在開展具體研究時難以擺脫“立場預設”的意識形態偏見,夸大僑務工作的政治屬性,片面解讀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影響。這種帶有明顯意識形態偏見色彩的研究,亟須中國學者以客觀真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質量學術成果予以駁斥和澄清。
(二)海外學界關于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研究的學術價值與不足
近年來,對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研究正逐漸成為海外華僑華人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分支。作為傳統海外華僑華人研究的拓展,海外學界的相關研究成果既具有傳統散居華人研究的學科特色,又充分融合吸收了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呈現出研究進路多樣化之特點??傮w而言,海外學者能夠積極評價中國在新時代僑務工作中取得的成就,肯定新時代中國在僑務工作各個領域做出的努力。海外學者的相關研究為理解、把握中國在新時代僑務工作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及其歷史性貢獻提供了多元視角和獨特的研究路徑。
然而,必須看到的是,部分海外學者對新時代以來中國推進僑務工作的實踐認知存在一定程度的誤讀誤判。譬如,有的海外文獻在立意之初就存在著“立場預設”的意識形態偏見;一些海外學者選擇性忽視中國推進僑務機構改革的正面意義,污名化中國僑務工作;部分海外學者雖然在總體上積極評價新時代中國在僑務工作中的改革措施及其成就,但往往將其與“中國威脅論”捆綁。因此,國內學界仍需對海外學者的研究秉持應有的警惕和鑒別力。
新時代新征程,對外講好中國故事、展示真實全面的中國形象,需要充分發揮海外華僑華人的重要作用。為了回應海外學界對新時代中國僑務工作的歪曲與誤讀,國內學界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尋求突破:一是推進僑務理論研究與僑務實踐研究的有機結合,既要以通俗易懂的科學道理向世界講好中國僑務工作高質量發展的故事,又要秉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原則,積極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二是加強對國內學者的支持和引導,增加中外學術機構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一方面積極鼓勵國內學者就中國僑務工作在國際上發聲,堅持運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另一方面,要以學術會議為契機聯系和鞏固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海外專家,以交流互鑒打破海外學界對中國僑務工作的認知誤區。三是創新對外敘事話語體系,努力提高國際傳播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因時因勢針對不同的受眾群體、結合歷史與現實講好華僑華人的故事,從而廣泛凝聚國際社會共識、營造積極的國際輿論氛圍。
*本文為國務院僑務辦公室2022年度華文教育研究課題“華文教育的價值與拓展功能研究”(22GQB0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圩髡吆喗椋堇铌咆S,博士研究生,華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本文發表在《當代中國史研究》2025年第3期,注釋從略,引用請參考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