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唯物史觀是口述史研究的根本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是其根本方法。遵循這一根本方法,必須堅持群眾史觀,潛入歷史情境,對口述史料進行聯系、分析、綜合的歷史考量;必須把握口述史的基本矛盾,即訪談者與被訪談者、真實與建構、微觀與宏觀的矛盾;恪守做口述史研究的基本原則,即主體性、主體間性、真實性及細節性原則。依據唯物史觀來研究口述史才是真正的“大道”。
【關鍵詞】口述史;方法論;唯物史觀
作為一種日益成熟的歷史敘事和社會記憶方式,口述史不僅保存了過去發生的事情,能夠生動地再現歷史,還能通過對口述過程及資料的研究,真實記錄下不同時代的變化,為后人重溫歷史提供生動具體和可考證的口述史料。事實上,口述史是我們對過去的理解與解讀,是記錄和展示人們對所經歷事件的一種文化自覺,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故此,要將口述史提升到歷史學科的高度,方法論的研究至關重要。
一、口述史研究須遵循唯物史觀之“大道”
從事口述史研究,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深入實際、實事求是,既微觀細致,又宏觀辯證,讓歷史親歷者發聲,用史實說話,才有利于揭示歷史真相,豐富歷史內容,才能使我們的研究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一)口述史研究要深入民眾之中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歷史由人的實踐活動構成,每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歷史的創造。唯物史觀視域中的口述史研究,必須關照普通民眾對個人或社會事件的表達,關照人們在特定時空中的親身經歷和心路歷程?!翱谑鍪酚萌嗣褡约旱恼Z言把歷史交還給了人民。它在展現過去的同時,也幫助人民自己動手去構建自己的未來?!笨谑鍪逢P注民眾心聲,讓普通民眾成為闡釋歷史的主體,賦予普通民眾撰寫自己歷史的可能。因此,口述史要致力于用人民自己的語言,幫助普通民眾記錄歷史,還原歷史的本來面目。
同時必須關注到民眾“是在十分確定的前提和條件下創造”歷史的,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彪m然人們創造自己的歷史必須依托一定的前提和條件,但也必須明確,這些前提和條件并不只是實現人的目的的制約性因素,同時還是人的目的實現的動力所在。
要正確把握群體和個體的關系、普通民眾與杰出人物的關系。歷史是無數普通人和眾多歷史人物的活動的總和。雖然每個人都在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整體社會歷史進程并非無數個體活動的簡單累加??谑鍪费芯恳浞株P注不同個體的活動及價值,將個體及其活動融入社會之中,還要注意將創造歷史中的主導力量和非主導力量區分開來,這樣才能清晰地認識和把握歷史。
?。ǘ┛谑鍪费芯宽殱撊霘v史的情境
口述史需借助影像音像等設備將鮮活的口述史料進行妥善存儲,而史料的形成又與當時的環境、與訪談雙方的準備和現場表現有關,所以“潛入歷史的情境”是口述史的基本要素。
“情境性”固然是口述史的基本要素,但常常因其缺乏“準確性”而遭受批評和質疑。比如,人們常舉例說:同一個人在不同情境下談論同樣的歷史事實,表述會存在差異,這些差異集中凸顯在歷史細節和對歷史的看法等方面。這種由于動態場景變換而造成所述史實前后齟齬的情況,確實在口述史研究過程中時常發生。盡管如此,“情境性”依然是口述史料有別于傳統文獻資料的一種優勢。正是種種特定的“情境性”,將特定被訪談者的歷史經歷同當下感受疊加起來,描摹出被訪談者的記憶地圖和心靈軌跡;訪談過程中的情境被當時的歷史時空所框定,通過一定的形式予以保留,本身就是一個特定的歷史時刻,具有特定的歷史價值。
(三)對口述史料必須進行聯系、分析、綜合的邏輯考量
口述史面對的是鮮活的個體,獲取的對歷史事件的回憶和認知是具體的、生動的,卻又是零散的、不全面的,甚或與事實有出入的。這就需要我們堅持唯物史觀,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對所獲取的口述資料進行思考與改造,使其既鮮活生動,又準確反映歷史。
要用聯系的觀點研判口述資料。聯系是客觀事物的固有屬性,每一個歷史事件的發生都不是孤立的,都與時代、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都是錯綜復雜的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小片段,所以從被訪談者那里獲取到的口述資料,必須被置放于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多種角度、多種關系中進行對照比較,從復雜的聯系中把握其內在的規定性。對比較對象要作具體分析,并將比較結果進行凝煉和升華,通過對各種客觀聯系的比較分析來界定對象、厘清史實。
要對口述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我們通過口述訪談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往往雜亂無章、真偽疊加、信息龐雜,這就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嚴謹而具體的分析研究。譬如,關于某歷史事件的口述史料,為了印證其真偽,就需要與各位事件親歷者分別進行訪談。“用分析方法來研究對象就好像剝蔥一樣,將蔥皮一層又一層地剝掉,但原蔥已不在了”,不過在“原蔥”消失的同時,事物的真相也逐漸浮出水面。
要將口述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分析固然是基礎和前提,但綜合才是目的,忽視綜合的作用,就無法從整體和系統上把握歷史。這就需要我們在對口述資料進行研究時,重視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綜合的妙處在于可以跳出無數個“個體”,從“整體”上來把握史實。因為“每一個別情況都有其具體的歷史環境。如果從事實的整體上、從它們的聯系中去掌握事實,那么,事實不僅是‘頑強的東西’,而且是絕對確鑿的證據。如果不是從整體上、不是從聯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或者連兒戲也不如?!币虼?,史料的搜集、整理與考證只是做口述史研究的基礎,其主要任務是在豐富龐雜的史料中找出各種歷史事件、歷史過程的內在聯系,做到以小見大,加深對歷史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這既是唯物史觀的必然要求,也是做好口述史研究的基本準則。
二、口述史的基本矛盾
在唯物史觀視域中,口述史是一種動態的“活”的歷史,是由訪談者與被訪談者的互動生成的歷史??谑鍪繁旧砭褪且粋€矛盾統一體??谑鲈L談關涉訪談者、被訪談者、訪談內容等諸要素,其中存在三大基本矛盾:訪談者與被訪談者的矛盾、真實與建構的矛盾、微觀與宏觀的矛盾。此三者貫穿口述史研究過程的始終,并起著基礎性、決定性作用。
(一)訪談者與被訪談者的矛盾
口述史基于人與人的對話,訪談者和被訪談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方,“口述”皆不成立。這便決定了訪談者與被訪談者的矛盾是口述史最基本的矛盾。
口述訪談本身就是一種歷史研究。訪談者就是歷史研究者,須秉持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行分析與綜合的理論思考,努力還原歷史事件、歷史場景;被訪談者的口述是對歷史文獻的必要補充,尤其一些重大歷史事件的經歷者,在他們記憶深處常常保留著大量鮮活生動的歷史故事?;诳谑鍪费芯康摹半p主體”性,訪談者首先要認真傾聽,做好聽眾,受訪者也要力求全面真實地回憶、敘述歷史事實,做好這一研究的幫手,發揮好訪談者與被訪談者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就口述訪談的工作過程來看,在工作初始,訪談者是主導者,被訪談者是協作者。因為“訪談者是口述歷史訪談的策劃者和主導者。他們負責口述歷史的整體策劃,負責確定口述訪談的主題,負責圍繞主題設計具體問題,負責根據主題和具體問題確定并聯絡訪談對象,負責在訪談過程中向當事人提出具體問題。他們參與并主導了從口述訪談的前期準備到口述訪談過程,甚至后期的訪談整理的整個過程,是呈現口述歷史劇情的‘導演’,在口述史工作中起著名副其實的‘導演’作用”;一旦開始正式訪談,二者的關系就會發生一次重要的角色轉換:被訪談者作為陳述者,變成工作的主導,因為“離開了歷史當事人的敘述,根本不可能有所謂口述歷史。歷史當事人是歷史事件的親歷者,是歷史記憶儲存及其呈現的主體,因而也是口述歷史最重要的主體”,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訪談者則轉變 為主動的協作者,其主要工作就是傾聽、記錄、適時引導、核實信息等。
在整個訪談過程中,訪談者與被訪談者矛盾雙方的地位和作用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口述工作的展開進程發生變化,因此,處理好矛盾雙方在不同時間節點上的作用和關系是做好訪談的關鍵。訪談不是簡單的一問一答,而應是雙方之間的深度交流。訪談者向被訪談者提出有意義的問題,并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認真傾聽,使被訪談者打開心扉、暢所欲言,以獲取盡可能詳實的口述史料。確實,“口述歷史訪談的過程,是訪談者與當事人通過口述訪談的方式共同回憶和書寫某段歷史的過程。雙方反復進行溝通、修改和訂正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口述歷史研究的過程。”
(二)真實與建構的矛盾
“建構”伴隨口述史研究的全過程。因為無論訪談者還是被訪談者,都是參與創造歷史的一份子,都具有歷史主體的功能。通過提問、對話來記錄當事人的生活故事及其感受的口述訪談,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所以建立在口述訪談基礎上的口述史研究,既在見證歷史,也在建構歷史。
其一,被訪談者的講述是在以個人的方式“建構”歷史。
被訪談者的敘事并非純粹對往事的客觀再現,而是基于當下回溯過去的結果。因為每個被訪談者都是以自己的方式講述歷史,在對既往的回憶中,會有遺漏、有添加,有裁剪、有放大,等等。人們有意無意間對歷史進行重組、修飾、過濾或遺忘的講述過程,就是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建構”歷史。個體對于自身經歷的記憶和理解,總是與時代語境緊密連結在一起,但在不同的時期,人們對于時代和自身際遇間關系的闡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因此人們總是有選擇性地講述與自身相關的事件,突出其不同的側重點,對個體經歷、時代背景等所給予的闡釋,有著清晰的社會建構的色彩。
但是,口述者的主觀性建構在為客觀呈現歷史設置障礙的同時,也為研究者理解社會中的人提供了獨特和珍貴的資料。口述史敘事中最能夠引發人們興趣的,無疑是那些傳統文獻中較為少見的歷史細節。這種口述史料的“主觀性”使得歷史姿態萬千。所以,從被訪談者的建構中,不僅可以獲悉個人的生活史,還能觸摸到社會的變遷。
其二,訪談者的準備和研究工作也是一個建構的過程。
正因為口述的“主觀性”,虛實混雜,故必須對口述史料進行分析、研究和再創作。在口述訪談中,訪談者的工作就是一個建構過程。訪談者從最初的選擇被訪談者、準備提綱到進行訪談,既有客觀的任務要求,又有主觀的規劃設計??谑稣咴谠L談者的引領下不斷回憶、整理思緒,選擇講述的重點事件、時間節點,描述自己在這些事件和時間節點上的所作所為,并回憶當時的所思所感,把生活的碎片連綴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個體經驗的描述,這一過程存在清晰的社會建構色彩??谑鲑Y料整理也離不開建構,因為訪談者在研究和建構口述史料時,必須尊重口述資料的主體性和多樣性,尊重歷史的個性化特征,尊重歷史本身的豐富性。在“去偽存真”的前提下,將一個特定人的口述,還原到特定歷史背景和歷史場景之中,探尋其個體的真實,呈現個人訪談的個性特征,使歷史回歸本原。對口述史料研究過程的建構,目標是將口述作為第一手資料呈獻給閱讀者和研究者,是豐富歷史而不是改寫歷史。
?。ㄈ┪⒂^與宏觀的矛盾
微觀與宏觀的矛盾,也是貫穿口述訪談及口述史研究始終的一對基本矛盾。
口述史是個體生命歷程的獨特再現,從主體的角度看,它是個人記憶的表述,而“對大多數人來說,歷史和個人的經歷很少有交集,對過去的記憶反映的是個體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歷史的全景”。從被訪談者來說,其個體本身就代表了微觀視角;進行口述訪談時的語境也是微觀的,口述受到特定的環境、氛圍、心情等具象因素的影響。口述訪談有賴于活生生的生命個體,因為“口述歷史其實是采訪人對受訪者個人記憶的挖掘和記錄”,在某種程度上表達的僅是個人記憶,因此往往凸顯出生命個體的色彩。
訪談者獲取口述史料的過程也是個體的、微觀的。從表現形式來看,“口述歷史就是通過記錄訪談的形式,收集記憶和有歷史意義的個人觀點的一種史學分支學科或歷史研究方法”。口述史從確立選題開始,到訪談步驟的策劃、制定,尋找和確定訪談對象,擬定訪談提綱,確定訪談的時間、地點,一直到現場訪談,訪談者記錄并整理,直至最后作品出版,都離不開訪談者為啟發、調動被訪談者的記憶所做的主觀努力??梢?,通過訪談者與被訪談者的交流來獲得口述史料,從訪談開始就具有微觀撰史的特性。
當然,口述訪談還具有宏觀性。在唯物史觀的視域中,“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亦即人都是社會的人,個人總是生活在社會之中,一刻也不能脫離社會;社會是由無數個人構成的,每個個體都是社會有機體中的一個細胞。所以,通過口述史呈現的個體記憶就不僅是個體經驗的簡單累加,同時也是集體記憶的表現。所以,口述訪談不僅僅是微觀個體的,更是宏觀社會的,因為歷史細節的背后是社會層面的宏觀信息,包含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信息,反映被訪談者以及訪談者的個人記憶、認知與社會結構、社會變遷間的復雜關系。在口述史研究中,“訪談者越是深入研究自己的實踐,就越會認識到,沒有一個群體對于過去的了解是全面的。好的口述歷史項目必須廣泛張羅、搜集各種相關資料,盡可能多地記錄下參與事件的各類人物或社群成員的聲音。”口述不僅為資料短缺的歷史事件補充多角度的側寫,還讓一些平常的生活細節也展現在世人面前,使歷史的大場景更豐富、生動、充實。微觀細節與宏觀視野就是這樣在整個口述過程中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所以,口述史既是個體的又是社會的,是微觀與宏觀的統一。
一般而言,我們認識事物,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把握事物,就是解析事物的矛盾關系。明晰口述歷史的基本矛盾及其關系,把握其矛盾發展走向,對我們做好口述史研究至關重要。
三、口述史研究的基本原則
作為由訪談者與被訪談者雙方協同互動而生成的過程,口述史研究始終貫穿著訪談者與被訪談者、真實與建構、微觀與宏觀這三大基本矛盾的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又相互促進的運動。其運行機制及自身固有的基本矛盾,決定了口述史研究必須恪守主體性、主體間性、真實性與細節性等基本原則。
?。ㄒ唬┲黧w性原則
主體性是人所具有的特性,即人在從事實踐活動時表現出來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口述訪談是為了更真切更生動地理解和把握“過去”,不是單純指向客體的對象性活動,而主要是指向主體性的活動,是指向特定歷史環境中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因而,恪守主體性原則是進行口述訪談的基本要求。
口述訪談過程由訪談者與被訪談者這對基本矛盾的相互作用構成??谑鲈L談中,雙方都可以結合自身的認知和經驗去解讀歷史事實、解讀口述史料,各自都擁有話語權力;訪談者與被訪談者都要擺正位置,守好各自的領地,盡到各自的職責,既不能失權,也不能越權。兩者之間的平衡需要高超的史學技巧方能掌握。比如,唐德剛就曾經產生過困惑,在他看來,撰寫口述史的難度要比一般整理史料撰著成書的歷史著述要高。在談及撰寫《李宗仁回憶錄》的過程時,他曾做過這樣的檢討:“他所說的大事,凡是與史實不符的地方,我就全給他‘箍’掉了。再就可靠的史料,改寫而補充之。”這樣做的結果是,追求史實準確的同時,削減了李宗仁對那段歷史的主體認知,有悖口述歷史的初衷。陳墨認為唐德剛的做法是“把口述歷史的受訪人當做了歷史信息的工具,而在有意無意中忽視和壓抑了受訪人的主體性”。所以,訪談者對自身的定位要準確,要尊重被訪談者的主體地位,保證他們的話語權,充分傾聽他們的聲音,以被訪談者的口述資料為基本素材,保護口述文本自身的豐富性、主體性、多義性。
(二)主體間性原則
作為社會主體的人,都處于特定的相互交往的社會關系之中??谑鲈L談是主體之間相互溝通、相互理解的交往性活動,即一種主體間性的活動。
口述訪談中訪談者和被訪談者之間的互動,“是一個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雙向交流的過程,而非研究者單一的研究過程”,這個研究過程需要口述者與采訪者共同完成??谑鲈L談能否成功,取決于訪談者與被訪者兩個主體之間能否建立起友好信任的關系。
既然口述史是由訪談者與被訪者共同完成的,其成果和意義就是雙方共同建構的,“是一種交往行動,是受訪者與訪談者共同建構意義的過程”。也就是說,口述史具有雙向性,成功的口述史,一定是基于訪談的“雙主體”之間達到默契溝通的互動過程。被訪談者在進行口述時,要有明確的自我主體性,但不能把訪談者僅當作被動的聽者,而應隨時進行語言、情感的交流互動。訪談者也要調動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用心體驗和理解被訪談者的過往,走進他們的心靈,積極主動地進行對話,而不能只充當聲音接收器的角色。同樣,訪談者在確立自己主體性地位的同時,既要尊重受訪者的口述內容,也必須用心去感受對方關于過去的感受,使雙方開啟一場“心與心”之間的對話。
總之,在口述歷史訪談過程中,訪談者與被訪談者在確立各自地位、彰顯主體性的基礎上,還要注重形成“雙主體”之間友好信任的互動關系。
?。ㄈ┱鎸嵭栽瓌t
口述史研究必須遵循真實性原則。無論持何種立場的歷史研究者,都不否認歷史事實存在的客觀真實性,其研究歷史的目的,都是盡可能呈現歷史事實的客觀存在及其發展過程。當然,我們不能回避在口述訪談中,被訪談者囿于客觀性制約,或只觀測到歷史事實的局部,或缺乏對整體性或全面性的認知;還可能由于記憶、知識缺陷等原因造成的信息失真;甚或一些人為因素的制約,比如對人或事進行夸張性描述;或者是出于個人的原因,隱去一些不愿為人知的事情,甚至有意識的偽造、篡改歷史事件等,導致口述內容不夠準確。但是,對客觀因素導致的誤差,可以通過增加被訪談者樣本數量,完善訪談問題設計,以及加強對口述內容的考證來彌補。對主觀因素造成的誤差,口述史研究者必須對某些史料的真實性進行必要的質疑,這就需要訪談者掌握專業歷史知識并具有一定的辨偽能力,能同時充當檢驗員、勘誤員,辨別口述史料的真偽。湯普遜認為在真實性這一點上,口述歷史相比文獻資料而言,“可以予以自信得多的回答”,原因就是歷史學家的參與。
可見,口述既是“不真實”的供貨商,也是檢驗“不真實”的防火墻。口述史學者在研究過程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對口述史料進行證偽,運用文獻資料進行互證,或者在其他采訪中對口述內容進行交互檢驗,努力呈現歷史的真實。即使受訪者或有意遮掩事實,或夸大自己在某事件中的作用和影響等,這也是個體經歷歷史的“真實心理”,如有學者說:“‘不真實的’陳述仍然是心理上‘真實的’?!笨谑鍪费芯空弑仨氜q證地對待這些“心理真實”,因為這種“不真實”反而會豐富事件的復雜性,為歷史研究提供多層次的歷史背景,擴寬研究者的視野。同時,認真分析口述史的“不真實”,有利于從多層面了解歷史事實,從多角度復原歷史情態。若從社會學的研究視角來看,事件本身的真實性不是其考察的終極目標,因為這種“不真實”恰恰反映當時情境下各種“真實”的心理,“空洞的套話,來自我們社會的集體無意識及集體意識形態的真實;不愿面對自我的失誤或缺陷以及自覺或不自覺地自我修飾或自我美化,來自個人心理潛意識及自我提升愿望的真實(盡管這不過是一種想象的情形,卻反映了心理的真實);而個人的情緒記憶偏差,則更是一種心理存在的真實狀況”。事實上,口述史能夠還原的是被訪談者經歷的歷史真實,并不一定是宏大的社會歷史真實。以被訪談者的回憶和闡述為主體的口述史料,無疑豐富了歷史研究的內容,也凸顯了口述史研究的價值。
(四)細節性原則
口述始于細節是口述史的一個突出特點??谑鍪窂恼宫F形式上來說,是瑣碎的、具象的、個性化的,但事實上,歷史“事件永遠不可能和事件的參加者和目擊者的感知相吻合;而史學家正是要從證據和文件中刻畫出他們想塑造的那個事件”。雖然在歷史的洪流中,社會不斷變遷,個人的過往和感受如“一葉扁舟”,但普通大眾的回憶同樣構成歷史的真實。盡管歷史細節有很多不確定性或相互矛盾之處,但更容易帶有生活的溫度和深度,更能體現口述人的真情實感,是我們解讀歷史、理解歷史時不可忽視的部分。
結語
口述史作為闡釋“過去”的一種途徑,歸根結底必須依托唯物史觀。作為歷史觀與方法論的統一,唯物史觀具有雙重特性:既是關于歷史過程的理論,是歷史本體論,又是歷史方法論,是觀察歷史的基本遵循。只有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作為口述史研究總的統領,才能記錄和展示人們對過往歷史和當代所經歷事件的一種文化自覺。
將唯物史觀運用于口述史研究,能讓我們在雜亂無章的口述材料中保持清醒的思考和判斷,不人云亦云,不為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所淹沒。以唯物史觀的方法論指導口述史研究,既要注重口述者講述的真實性、細節性和豐富性,又要善于對這些口述資料進行分析與綜合。在分絲析縷的基礎上,揭示事物的各種內在要素及內在矛盾間的關系,亦即把各種矛盾以及矛盾的各個方面的聯系起來,形成對事物的整體性把握和綜合性認識,以透過現象,探尋本質,發現規律。
將唯物史觀運用于口述史研究,能讓我們秉持實事求是這一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路線和思想方法,既尊重口述資料的真實性,又尊重歷史的客觀性。將口述史料還原到當時當地的時空背景之中去理解和把握,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尊重歷史客觀規律,才能防范歷史虛無主義。只有遵循唯物史觀,堅持用唯物史觀來認識和記述歷史,才有助于使口述史研究上升到方法論的高度,將鮮活生動但又瑣碎龐雜的口述史料篩檢梳理,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才有助于把握有血肉、有溫度的歷史真像,揭示更豐富、更鮮活的歷史進程。
作者:河北師范大學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教授
來源:《史學理論研究》2024年第1期,注釋從略